快過年了怎樣才能既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傷身
原標題:快過年了怎樣才能既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傷身
《黃帝內經》論冬季養生,原則上是“收藏”精氣神,扶陽調腎。現在到了季冬十二月,天地陰陽之氣出現了變化,養生的方法也要隨之變通。再加上今年過年也在季冬期間,更是要注意飲食養生。
曬日光浴防抑郁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十二月修養法》中說:“季冬之月,天地閉塞,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勿甚溫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補。眾陽俱息,勿犯風邪,勿傷筋骨。卦臨,臨者,大也,以剛居中,為大亨而利于貞也。生氣在亥,坐臥宜向西北。”
冬季養生的重點是“收藏”,小寒過后,便進入季冬,更要重視“藏”的問題。在北方地區,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內,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數九寒天之時。人體處于嚴寒之中,受到寒冷的刺激,身體需要大量的能量維持正常的工作,只能通過增加熱量和減少散熱來維持體溫,因此“去凍就溫”是首要任務。
現在是有暖氣的時代,“去凍就溫”在室內一般不成問題。在室外便要注意“勿犯大雪”“勿犯風邪”,對頭、頸、腳等易受涼的部位須倍加呵護。另外,還要勤曬太陽。宋人謝無逸有詩云:“忍冬東窗低,坐待朝曦上。徐徐晨光熙,稍稍血氣暢。薰然四體和,恍如醉春釀。”
冬日暖洋洋的陽光往身上一灑,自然十分愜意。“日光浴”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舒暢,是因寒冷使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處于抑制和降低狀態,血液循環變慢,腦部供血不足,人體容易產生抑郁情緒。而充足的陽光能使人血氣通暢,令腦部供血充足,讓人很快從緊張、焦慮、抑郁中擺脫出來,像喝了春釀一樣,薰薰然四體融和,精神為之一振。
寒冬養生減甘增苦
今年的臘月,北方大雪紛飛,南方卻是“冬暖花開”。雖然南方這個冬天不太冷,不存“去凍就溫”的問題,但要注意“勿甚溫暖”,以防出大汗,耗損陽氣。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冬天進補,春天打虎”,在臘月時節,很多人都忙于進補。臘月進補是為了“養藏”,但要注意分寸,“宜小宣,勿大全補”。因臘月天地陰陽之氣對應《易經》中的臨卦,臨卦二陽爻在下,四陰爻在上,陽氣欲出,但仍受到陰氣的遏制。因此進補扶陽也不可操之過急,宜清淡升陽,忌油膩大補。
臘月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傳統中醫認為該月是“土旺”之月。孫思邈說:“是月土旺,水氣不行,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冬季本來是屬水的季節,但到了十二月,“土氣”趨旺,因土克水,故“水氣”受制。“水氣”對應人體的腎氣,人體的津液及汗均為“水氣”,在“土旺”腎氣弱之時,更要注意保護體內的“水氣”,故孫思邈強調“勿泄”二字。
按《黃帝內經》的“五色五味”養生法,五味之中甘屬土入脾經,咸屬水入腎經,苦屬火入心經,酸屬木入肝經,辛屬金入肺經。因此十二月的飲食養生,宜減少甘甜之物,以免傷腎。“增苦”是孫思邈從辯證的角度論述十二月養生,冬季養生固然以“腎”為中心,十二月“土旺”,所以要“減甘”。但十二月仍在冬季內,冬季是“水氣”當旺的季節,即使弱些,也要比“火氣”“金氣”“木氣”強。尤其是“火氣”,是一年中最弱之時,所謂水克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冬季除了要護腎,還要補心。而補心之法,就是“增苦”,即多吃苦食物。
古人如此練“坐功”養脾胃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五臟之氣不僅有相克,也有相生。除“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外,還有“肺金生腎水”“脾土生肺金”等。孫思邈提出臘月養生“補心助肺,調理腎臟”,《遵生八箋》強調“助胃氣”,是以調理腎臟為中心,同時考慮心火、肺金、脾土,使五臟之氣達到相生相克的平衡狀態。
即將到來的春節,也在季冬時節內。春節期間免不了大魚大肉,從而增加脾胃的負擔,損害脾胃的功能。但過年多吃點又往往不可避免,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才能做到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傷身?在此,借用五代名士陳摶的“季冬二氣導引法”,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小寒十二月節坐功:每日子丑時(晚上23時至次日3時)內,盤坐,右腿壓在左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腳掌內上方,右手極力向上托舉,手心朝上,抬頭仰視托舉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互換,動作相同,各15次。最后叩齒36次,吞下津液。此功法主治營衛氣蘊、食入即嘔、腹脹、胃脘痛、身體困重、黃疸、大小便不通等。
大寒十二月中坐功:每日子丑時內,單腿跪坐,一腿前伸,另一腿跪在床上,前腳掌盡量著地,臀部坐在后腳跟上,上體后仰,兩臂在身后左右側撐著,身體重心后移,再前移。然后兩腿互換,動作相同,各15次。最后叩齒咽津,方法同前。此功法主治經絡蘊積諸氣、舌根強痛、腹脹腸鳴、泄瀉、足背痛、足踝腫等。
標簽:
上一篇:魚丸,可以“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