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遇難題 專家在線答——農技人員平均每天線上答疑6.99萬次
“小麥返青一般情況下澆幾次水?”“早春果樹如何防治好蚜蟲?”“請問韭菜在這個季節(jié)為什么會發(fā)黃甚至有些腐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圖片中的水稻浸染了什么病害?”每天晚上登錄“中國農技推廣”APP,回答農民朋友提出的技術問題,已經成為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桃花江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農技員崔志斌幾年來的習慣。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做了30多年農技員的崔志斌格外忙碌。“早稻就要拋秧了,我們最近在推廣機械化拋秧,白天要下鄉(xiāng)示范指導;晚上回來我一般都會上網回答農民的問題,寫一下工作日志。”
作為全國首批“互聯(lián)網+農技推廣”服務之星,崔志斌在平臺上有1200多個粉絲,累計解答問題4.6萬個,特別受農民網友的歡迎。安徽省宿州市一位農民網友焦慮地提問:“我的西瓜栽了20多天,瓜葉不舒展是怎么回事?”崔志斌仔細看了網友上傳的圖片,認真分析原因:“應該是氣溫偏低,導致根系生長發(fā)育不良。”這個問題下面,還有其他20多位農技員的及時答復,基本判斷與崔志斌一致,認為是低溫、缺水、缺肥造成的問題,有的還詳盡地給予了技術指導。
“中國農技推廣”是農業(yè)農村部近年建設的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平臺上有38萬名農技推廣人員、6000名專家教授線上解答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指導,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都可以通過網頁、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注冊登錄。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除了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各地農技人員更多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進行“線上”答疑指導。據統(tǒng)計,今年1月以來,平臺上農業(yè)專家發(fā)表春耕技術文章3.69萬篇,農技人員發(fā)布服務日志160多萬條,線上解答農業(yè)問題580多萬個,組織農戶在線學習1500萬次,實現了農技指導24小時高效服務,專家農民無障礙溝通互動。
一對一解答問題的同時,農技推廣體系還通過開設網絡課程廣泛傳播春耕時期的農業(yè)生產知識。幾天前,全國農技中心的“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培訓”課程上線直播,全國各地有5萬多名從事植保植檢的技術人員、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等觀看了培訓視頻。
農技服務走到“線上”,離不開信息技術與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支撐。在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農技推廣服務大數據中心,記者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的“全國農技人員上線人數分布圖”“農情動態(tài)”“日志星云圖”等一系列數據圖表。在這里,每位農技人員的日志、服務軌跡、問答、關注度、粉絲數、被采納數、點贊數等大數據清晰可查。
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華瑞介紹,平臺的建設不僅促進了農業(yè)科研、推廣、應用的有效銜接,還實現了農技推廣隊伍的履職能力與全國農技補助項目實施效果的精準考核。借助定位系統(tǒng)形成的服務軌跡顯示,今春以來,農技人員每天進村入戶到田服務總里程累計達到252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63圈;平均每天上報實時農情信息9700多條,服務日志1.98萬例,發(fā)送現場實時圖片10萬余張……數據顯示,目前,農技人員的線上服務時間已經超過線下服務時間,平均每天線上解答春耕生產問題6.99萬次,問題解答率超過90%。
“今年農技推廣服務的一大特點是線上線下相結合,近期我們依托平臺構建了覆蓋全國不同地域、涵蓋主要產業(yè)、面向全產業(yè)鏈的農技服務春耕大數據庫,為農技推廣體系更好地在線服務春耕備耕做足了準備。”農業(yè)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下一步將提高“中國農技推廣”的覆蓋面和使用率,充分發(fā)揮信息化便捷高效優(yōu)勢,在線開展生產指導和技術服務,為農技推廣服務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為抓好春季農業(yè)生產做出更大貢獻。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