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舊迎新 繼往開來 —— 漁業漁政管理局召開漁業發展離退休干部座談會
12月27日,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召開離退休干部座談會,共迎元旦春節,共同回顧新中國70年漁業發展歷程,共同展望新時代漁業高質量發展。于康震副部長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
于康震首先向老干部表達了節日祝福,對老干部為新中國漁業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敬意和感謝。漁業老干部是新中國漁業發展的親歷者、貢獻者,漁業發展的成就里有他們的智慧結晶和汗水付出。元旦、春節雙節將至,祝老干部年年有魚、年年有余!
于康震指出,新中國70年的漁業發展成就巨大,漁業發展在保障我國食物安全、促進漁民增收、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促進世界漁業發展和保障全球食物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漁業的貢獻首先表現在解決了14億人吃魚難的問題。2018年,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4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從建國初的“吃魚難”到現在的“年年有魚”“宴宴有魚”,中國人“吃魚難”的問題徹底成為了歷史。二是解決了近2000萬人的就業和增收問題。2018年我國漁業總產值達到2.59萬億元,比建國初增長四千多倍,占大農業產值比重從1949年的0.3%提高到2018年的10.7%。全國漁業勞動力達到1879萬人,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85元,大量農村勞動力通過從事漁業生產率先走上了富裕之路。三是為解決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中國方案”。在“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下,1988年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產量,到2018年養殖水產品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達到77%。通過發展養殖,我們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捕撈利用,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需要,還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水產食品。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為保護世界漁業資源作出了突出貢獻,提供了“中國方案”。四是極大促進了國際交流和合作。2002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國水產品貿易總量954萬噸、總額372億美元,均創歷史最高。我們不僅發展遠洋捕撈,還在海外投資建廠,促進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我們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漁業合作協議,加入9個國際或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深度融入世界漁業治理體系。五是新時代漁業發展在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稻漁綜合種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畝均增收1000元,減少化肥用量超過60%,減少農藥用量近70%,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共贏。今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經達到了3500萬畝。漁業在促進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百姓的認可和地方政府的重視。于康震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國漁業人拼搏進取、鉆研創新、擔當有為,用70年的時間迎來了大國漁業的崛起。漁業人精神,是我國漁業70年發展的又一大寶貴財富。古代先民用雙手或原始工具捕魚撈蝦,后來學會了造船織網開始到江河湖海里去捕魚,風里來浪里去,戰天斗地。直到今天,海洋捕撈仍然是全世界風險最高的行業之一。沒有點拼勁和闖勁,是干不了漁業的。漁業人的第一種精神,就是骨子里的拼搏精神。建國后,在基礎條件都不能保障的情況下,以鐘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刻苦鉆研,攻克了“四大家魚”人工繁育的難題;朱樹屏、曾呈奎、趙法箴、張福綏、唐啟升、夏德全、雷霽霖等院士專家,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動了一次又一次養殖浪潮的興起和新時代漁業的高質量綠色發展。漁業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1985年,漁業在大農業中率先放開放活,不但成為中國農業改革的先鋒,而且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中國漁業人憑著身上強烈的創新精神,在全世界率先走出了一條“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道路。1989年,我國水產品產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隨后30年發展的腳步不但沒有停歇,反而越走越快、越走越好,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漁業人永不懈怠的進取精神。在生產大發展的同時,下大氣力養護資源、強化監管,中國漁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有作為,準確概括了中國漁業人的擔當精神。發展遠洋漁業實現走出去,堅定自由貿易請進來,加入多個國際組織、簽訂多個雙邊協定,闖大海造就的開放精神,讓中國漁業人以更開放的胸懷、更從容的姿態去擁抱世界。
于康震強調,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漁業發展的目標已經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漁業強國。為此,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繼往開來,接續奮斗,扎扎實實走好新時代漁業長征路,堅定不移地向現代化漁業強國目標邁進。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