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全國農墾全力推進貧困農場脫貧攻堅
推動全國304個重點貧困農場早日脫貧,是全國農墾系統對農墾職工莊嚴的承諾,也是確保農墾人奔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責任。
2019年,全國農墾全力推進貧困農場脫貧攻堅,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顯著成效,貧困退出機制不斷完善,到目前已有超過200家貧困農場經認定脫貧,摘帽比例超過70%,農墾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為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入開展調研 確保“靶向定位”
國有貧困農場扶貧開發是全國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有304個重點貧困農場分布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大多位于邊遠偏僻和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發生的根源千差萬別,為了摸準“窮根”精準施策,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在總結歷年扶貧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細致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摸底,對304個農場逐一摸清家底,進行了“一場一卡一評價”。從2019年3月初開始,5個調研組分赴廣西、云南、江蘇、湖北、甘肅等5個墾區重點貧困農場進行為期2-3周的蹲點調研,隨后召開蹲點調研情況報告會,梳理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分析研究對策。3-5月份,結合2018年貧困農場統計數據,對近3年來的扶貧工作進行了全面梳理,對全部貧困農場進行“一場一卡一評價”,不僅摸清了全國貧困農場的整體情況,還對每個農場的基本情況、資源稟賦、脫貧進展、困難問題進行了精細化的調查和評價,建立了每家貧困農場的扶貧檔案。同時為跟蹤農場脫貧進展,2019年先后到困難比較多、脫貧任務比較重的十余個墾區的60多個重點貧困農場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實地調研,幫助有關農場和墾區分析情況,整合資源,因地制宜因場施策。
梳理扶貧任務 明確工作目標
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農業農村部農墾局2019年4月份召開了全國農墾貧困農場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總結了“十三五”以來農墾扶貧開發工作的進展和特點,分析了農墾貧困農場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重點貧困農場退出的脫貧認定程序和標準,明確了2020年底前的工作目標:深化貧困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加大政策協調和項目支持力度,針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強化建設,切實增強重點貧困農場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到2019年底,使重點貧困農場產業發展能力有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改善,人員素質能力有明顯提高,50%以上重點貧困農場實現脫貧。
會議部署了貧困農場產業扶貧開發、脫貧認定等工作。同時明確了責任,要求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業農村廳(農墾集團)落實“以省為主”的工作責任,進一步完善扶貧工作機制。會議還確定了工作重點和工作方法,要求各墾區處理好農場脫貧和農村脫貧、農場脫貧和職工脫貧、農場主導產業和區域發展、扶貧項目建設和市場化經營、資源保護利用與產業開發升級、人才筑巢引鳳和借雞下蛋的關系,重點通過改革促進脫貧,積極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
突出問題導向 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借鑒推進農墾改革“兩個三年”任務督導機制,農業農村部農墾局聯合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組成扶貧工作專項督導組,負責聯系督導若干墾區,實現督導全覆蓋。建立完善聯系、調度、督導機制,每季度對分片負責墾區進行一次扶貧進展情況調度,定期向墾區通報扶貧工作進展和督導情況,傳導壓力,推動工作。
整合各類資源向貧困農場傾斜。全國304個重點貧困農場中位于邊境上的48個,位于“三區三州”地區的有26個,位于全國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農場59個。農墾部門積極統籌各類政策,有針對性地協調各類項目資金向重點貧困農場傾斜。使用好部門預算和轉移支付中的專項扶貧資金,使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項目切實為脫貧發揮作用。鼓勵支持墾區和貧困農場積極爭取各類政策、項目和資金,加大貧困農場扶貧開發投入。2019年協調中央資金投向貧困農場總數超過6億元,特別是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給予重點支持。在編制中央扶貧資金(貧困農場扶貧方向)計劃建議和部門預算建議時,對深度貧困地區給予傾斜,優先將項目安排到上述地區的貧困農場。圍繞“一銜接、兩覆蓋”的普惠性要求,主動加強與各方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政策在貧困農場落地,努力把農墾的基礎設施、產業基地、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小城鎮建設等納入各級政府的建設規劃和計劃,爭取同步建設、同步實施。扶持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指導貧困農場經營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土地、勞動用工等管理,增強農場發展活力。
積極提供人才智力品牌支持。貧困農場普遍缺人才,市場意識有待提高,產業發展缺品牌。這對這些情況,農墾部門在實施農墾職業經理人培訓計劃時,專門設置針對重點貧困農場場長經理的班次,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選配優秀師資做好針對貧困農場的培訓班次組織工作,重點抓好管理人才、農業職業經理人、先進實用技術培訓,集中培訓貧困農場經營管理人員和骨干農工。根據貧困農場的發展需求,還組織農場管理人員到對口企業、基地等參觀、交流、學習,拓展貧困農場管理人員的視野,增強開拓創新精神。邀請各類專家和營銷人員到農場現場指導對接,幫助貧困農場出主意做產業規劃和產業指導,為農場產品找銷路建立銷售渠道。積極鼓勵幫助貧困農場參加“農交會”等各類展會活動,積極推介農場特色優質農產品。幫助貧困農場培育和打造區域特色知名品牌,引導他們利用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手段擴大產品銷售。
做好前期規劃 促進產業發展
發展產業始終是貧困農場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產業扶貧肩負著實現貧困職工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重要任務,也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支撐。農墾部門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墾區和農場發展提升產業,提出每個貧困農場應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生態環境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做好產業發展前期規劃。瞄準市場需求推進產業扶貧,主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在“優、精、特”上下功夫。同時,鼓勵農場探索開展土地入股、資源變現、收益分配等有機結合的經營合作新模式,確保產業發展惠及廣大職工群眾并長期受益。做好產業示范引導和聯合合作,倡導、支持農墾大型龍頭企業、產業集團與貧困農場開展產業合作協作,組織科研院所、教學單位到貧困農場開展科技扶貧。
為了幫助貧困農場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選擇產業方向和模式,做好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市場渠道儲備,農業農村部分區域、分行業組織系列產業的示范交流活動,為貧困農場發展產業提供可復制的模式和經驗,提供實際操作體驗的機會,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2019年5月份開始,先后在山東、內蒙古、湖北、陜西、安徽、海南等地開展了設施蔬菜、肉牛養殖、水產養殖、設施水果、茶產業、特色種植等六期扶貧產業示范交流活動,累計參加800多人。活動聚焦產業發展所亟待解決的模式問題、技術問題、人才和營銷問題,讓農場現身說法,深受貧困農場的歡迎。目前已經有數十個貧困農場采取交流活動學習的模式開展產業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完善退出機制 摘帽已過七成
貧困退出機制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農墾扶貧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走過了30年的歷程,不少農場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也具備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的已經具備了脫貧摘帽的條件。但是農場扶貧與農村扶貧有顯著的區別,不能簡單地套用農村脫貧的標準,還需要根據農場實際制定農場脫貧的標準。
為推動做好認定工作,農業農村部農墾局起草了《全國農墾重點貧困農場脫貧認定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認定原則、認定主體和認定程序等方面給出了參考,具體標準和步驟由各省各墾區結合實際情況自行制定。2019年5月份,在充分征求各墾區、有關部委、地方黨委政府等各方面意見后,以部辦公廳名義印發。隨后各墾區依據《指南》結合各地實際開展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脫貧認定標準和程序起草制定工作。到2019年11月份,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本地的國有貧困農場脫貧認定辦法(方案、標準),認定的標準主要有農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民生保障和可持續發展四大類指標衡量。通過各地嚴格規范的認定程序,到目前已有超過200家貧困農場認定脫貧,脫貧農場占全部貧困農場的比例超過70%。
脫貧成效顯著 決戰決勝可期
項目建設有新成效。各墾區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貧困農場扶貧方向)項目資金執行率較高,建成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場內道路和人畜飲水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技術推廣生產發展、特色種植基地、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項目正在發揮作用。
項目資金管理規范程度提高。按照統一安排,2019年10月份開始委托會計師事務所開展第三方扶貧項目檢查,覆蓋黑龍江、廣東、山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海南等9個墾區的18個農場對近3年來使用中央資金建設的扶貧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除檢查規范資金項目的規范管理外,檢查還涉及項目的績效評價。檢查結果表明,資金項目管理的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項目對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作用逐步顯現。
產業發展涌現新模式、新動力。農場鮮活的水產品、別具特色的優質水果、叫響品牌的優質糧油、美麗的山水景色……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貧困農場立足資源優勢,漸漸摸索出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農場脫貧的道路。
海南農墾因地制宜,摸索出“農場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合作聯社+扶貧培訓基地+貧困戶”等扶貧新模式。同時,明確項目實施必須與貧困職工脫貧形成緊密聯結機制,項目優先安排本場貧困戶就業,通過就業獲取勞務報酬或財政資金入股分紅等幫扶貧困戶脫貧。安徽農墾大力發展傳統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有關茶產業加工、文旅結合形成的茶業小鎮大大加快了貧困茶場的產業發展速度,提升了職工收入。湖北農墾著力將農場優勢產業打造品牌,推廣荊州、潛江墾區蝦稻、魚鱉稻、藕鰍共生等綠色高效種養示范模式,比如八里湖農場等打造“蘄艾”艾草品牌產業,潛江白鷺湖農場打造小龍蝦品牌,取得良好效果。陜西農墾注重發揮科技優勢加快產業升級,在產業項目發展中,堅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華陰農場著力提升大櫻桃生產管理技術,2018年在遭遇強風、低溫凍害的影響下,120畝大棚櫻桃實現收入247.94萬元、利潤37萬元,2019年又通過引入破休眠技術使櫻桃提前上市半個月,大幅提高了大棚櫻桃效益……
全國貧困農場普遍意識到產業發展是貧困農場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產業發展要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依靠農場企業主體,立足資源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打好收官之戰 確保一個不落
2020年是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最后期限,全國農墾將繼續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確保全國304個貧困農場一個不落全部脫貧摘帽。
一是根據《全國農墾重點貧困農場脫貧認定工作指南》,繼續督導各墾區脫貧工作進度,確保全部貧困農場認定脫貧。二是分期分批組織貧困農場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分區域、分產業陸續開展示范交流活動,促進貧困農場資金、市場、人才對接,培植產業發展的各項要素,幫助貧困農場選擇適合其發展的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做好產業發展前期規劃。瞄準市場需求推進產業扶貧,倡導、支持農墾大型龍頭企業、產業集團與貧困農場開展產業合作協作。三是加強調研,提前謀劃農場脫貧后的鞏固提升,研究貧困農場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的支持政策,繼續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培育農場企業方面加強政策設計,研究支持方向和內容的創新,推動國有農場生產經營綜合效益不斷提升,建立完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確保已脫貧農場鞏固成果,杜絕返貧。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1月13日第8版)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