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農機化系統扶貧在行動
為精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脫貧攻堅方針政策,按照農業農村部相關扶貧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采取超常規的舉措,圍繞產業扶貧、片區扶貧、定點扶貧等進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匯聚系統資源合力,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2019年扶貧工作任務清單中的36項任務已全部圓滿完成!
全面撒網“找貧困”,精準施策“拔窮根”
農機化司通過積極制定實施2019年扶貧工作任務清單,明確了對口幫扶的有關縣村以及援疆援藏等扶貧36項具體任務,涉及四川省昭覺、理塘和紅原3個深度貧困縣的9個村,湖南省龍山縣包谷村,農業農村部5個定點扶貧縣,農機化援疆援藏等。
立足實際,點面結合,強化協作。在明確司內責任分工的同時,調動多方力量,將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以下簡稱“農機鑒定總站”)、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以下簡稱“農機推廣總站”)、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以下簡稱“農機化協會”)等全部納入幫扶隊伍體系,發揮行業特點,積極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參與幫扶,形成了一個大的農機化系統聯動產業扶貧推進機制。
為了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扶貧,農機化司對重點對口幫扶的縣村派出調研組實地調研和請有關省自行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多次深入對口幫扶地區,下田間、進地頭、訪農戶,檢查指導扶貧工作情況、聽取基層群眾干部意見。
通過調研,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農機化司先后制定了《農機化司2018—2020年扶貧及援疆援藏工作方案》《農機化司“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業扶貧行動幫扶方案》《農機化司對口幫扶四川省昭覺、理塘、紅原三個深度貧困縣工作任務清單》等專項扶貧方案。司領導班子強調,扶貧工作要明晰責任分工和時限要求,制定謀劃扶貧方案,督促落實重點任務,講成效、作總結,答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時代考卷。
集中力量辦大事,打好扶貧“組合拳”
2019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作為民族地區深度貧困的典型縮影,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甘孜州理塘縣、阿壩州紅原縣的農民朋友還未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未能充分享受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紅利。
早謀劃、早行動。從2018年4月起,農機化司就由司領導帶隊組成了3個調研組,專門趕赴昭覺、理塘、紅原的聯系村展開了深入調研和走訪摸底,探詢當地農業生產遇到的阻礙。
馬鈴薯是昭覺縣的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有23萬畝,但機收效果非常不理想。“每年八月初是馬鈴薯的收獲季節,正好是我們這里的雨季,土壤黏度很高,想把馬鈴薯分離出來很難。”昭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俊面露難色。
針對當地實際難題,農機化司重點抓實針對昭覺、紅原、理塘3個深度貧困縣9個村的幫扶聯系工作。2019年5月,農機化司會同農業農村部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農機鑒定總站、農機推廣總站、農機化協會、中國農機安全報社、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單位,組織15家農機企業向上述貧困縣村捐贈了83臺套、價值超過150萬元的農機具,幫助深度貧困地區加快農機化發展,加快轉變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夯實脫貧致富基礎。
捐機儀式上,愛心企業捐贈的嶄新拖拉機、半喂入聯合收割機、馬鈴薯播種機、田間撿石機、旋耕機……整齊劃一停放在院里,農民朋友們圍攏在機具旁交談甚歡。一位身披彝族傳統服飾擦爾瓦(用羊毛編制成的披衫)的大姐,走到一臺60馬力四輪驅動拖拉機前,東瞅瞅、西瞧瞧。一旁的濰坊該拖拉機企業負責人熱情邀請她登上機具感受一番,眾人目光聚集,她坐在駕駛室里喜笑顏開,現場氣氛更加熱烈起來。
青島某農機企業為昭覺帶來了一臺馬鈴薯收獲機,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款機具專門用于收獲地下根莖農作物,效率高、不堵草、漏土快,最主要是可以直接提取土壤中的殘存農膜,不影響下一季度作物的生長。”此外,洛陽某裝備企業捐贈的田間排石機,正好解決了土壤中礫石多抑制作物生長的問題。
“這批脫貧攻堅愛心大禮,猶如‘久旱甘露’,為我們這個經濟條件落后、生產物資匱乏的貧困地區增添了強勁動力。有了這批農機設備的支持,為我們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果堅定了信心!”昭覺縣日哈鄉黨委副書記、綜合幫扶工作隊長張軍滿懷期待地說。
農機化系統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注重發揮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和農機化技術的作用,把增強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作為提高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關鍵舉措,并加以推進落實。
5月20日,昭覺的農民朋友正試駕愛心企業捐贈的農機具
專啃“硬骨頭”,迎難而上盡銳出戰
紅原、理塘兩縣由于自然、歷史等因素制約,農村住房、道路、產業等“看得見”的貧困與群眾思想觀念、陳規陋習、內生動力等“看不見”的貧困交織疊加,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是全國貧困區的“貧中之貧”,脫貧攻堅中的“堅中之堅”。為了啃下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2018年以來,農機化司會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切實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加強科技幫扶,共謀脫貧致富。
“經調研發現,紅原當地每年要對山坡飼草地進行草籽補播,但苦于地形原因,機械無法作業,只能由人工進行撒播。但傳統的人工撒播效率低下,平均一人一天撒播10畝左右,且勞動強度大、勞動力緊缺,許多山坡飼草地不能及時補播而影響飼草生長,制約了當地畜牧業發展。”農機化協會會長劉憲介紹。
于是,農機化協會與廣州一家農用航空企業聯合籌劃,改良播種裝置和動力裝置,專門改制了一款適用高海拔地區的農用無人飛機,用于紅原縣的草籽播種。2019年4月25日,舉行“萬畝草籽飛播作業啟動儀式”,正式開始了無人機草籽播撒技術的試驗演示。4月26日—5月4日,當地無人機作業小組在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組織6臺農用無人機完成了1萬畝草籽撒播作業。
該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次為紅原縣帶來了針對農業生產中播種和植保環節研發的自動化播撒設備,可以應用在草籽、水稻種子、油菜籽等1—10mm的種子及藥肥固體顆粒的播撒,且能克服高原氣壓和風場的困難,將種子精準噴灑到目標區域,不會造成重噴和漏噴。再通過機載設備,對草原進行遙感監測,利用人工智能識別,自動生成AI處方圖,無人機以此進行全自主、精準補播,大大提升了草原播種效率和效果,幫助紅原地區快速恢復生態,促進畜牧產業發展。
無人機撒播草籽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等優勢,農機化協會副會長王天辰算了一筆經濟賬:“農用無人機草籽畝用量約1.5kg,預計載重6kg,一次起降撒播面積約8畝,在天氣狀況良好、保證每天八小時工作量的情況下,效率能夠達到300—500畝每天,是人工效率的30倍以上。”這項技術的應用將大大的解放勞動力,解決了高海拔地區山坡飼草地草籽補播的一大難題。
農機化系統扶貧的腳步沒有停歇,遍及全國各個角落。2019年4月,農機鑒定總站邀請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和河北工程大學兩位專家赴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開展技術指導活動,針對村民們關注的核桃、棗樹剪枝定干、病蟲害防治、土肥管理以及蛋雞飼料配備、雞舍選址布局、常見病判斷、雞蛋品質提升等種養殖技術問題,進行面對面講解。
農產品沒銷路,前端的生產就前功盡棄,后端的利益聯結也無從談起。因此,為拓寬產業銷售渠道,總站依托掛職干部,圍繞蘋果、鴨梨、核桃、大棗、柴雞蛋等優質特色農產品,積極對接京津石保有關批發市場和龍頭企業,推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及時了解部省兩級的年度農產品展銷活動計劃,積極為曲陽縣企業爭取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活動的機會。同時,與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河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溝通,邀請有關專家為曲陽縣開展綠色食品認證申請提供技術指導,深入挖掘曲陽地區農產品優勢資源,推動地域特色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著力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針對貧困村農產品的滯銷和賣難問題,總站依托掛職干部聯系京津相關單位和企業來縣開展消費扶貧,定點采購貧困村蘋果、小米、面粉等農產品,并在總站設立長期扶貧愛心銷售窗口,開辟了貧困村農產品走出去的新渠道。同時,還協助產業園區爭取資金項目支持,共計爭取區域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項目、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資金等3000余萬元,進一步增強了園區的扶貧輻射帶動能力。
授之以漁,扶貧、扶智又扶志
在我國山區農田中,多數含有大量礫石,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影響作物的播種、出苗和生長,同時給耕作和管理帶來極大不便,采用人工撿石的辦法不但勞動強度大,撿拾不徹底,而且效率低、成本高,制約了農民增產增收,這個問題困擾了理塘縣幾代人。
2019年5月,農機化司聯合黑龍江嫩江某農機企業捐贈的撿石機無疑讓夢想照進了現實,它能在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下以極佳的工作狀態作業,可配套120—150馬力的拖拉機,輕松將農田土層里的石塊、樹根等雜物清理并排列成行,方便后續清理,同時還能碾碎土塊,平整土地。
有了金剛鉆,能攬瓷器活兒。“理塘縣的整體脫貧,與農機化系統的真誠幫扶是分不開的!”理塘縣縣委書記格勒多吉高興地說,理塘縣三個貧困村以受捐機具為基礎,在農機化司的指導下,聯合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組建了圣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2019年開展耕整地、撿石、青稞收獲等機械化作業,收入超過80萬元,撿石整地近7000畝。
扶貧,要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只有把這兩智(志)扶起來,扶貧才有真正的希望。結合貧困地區實際資源條件,農機化系統通過加強產業指導、技術援助、人員培訓、主體培育和營銷幫扶,探索出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產業園區帶動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幫助貧困地區做大做強特色農業,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發展成果。
理塘縣康藏陽光合作社理事長楊帆是聯合社的帶頭人。“去年,這三家合作社都完成了股權量化,通過產權量化、確股到人、按股分紅的方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這批新捐贈的機具總價值52.6萬元,我們也馬上會對它們進行股份確認。”據楊帆介紹,捐贈機具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剝離,機具歸各鄉合作社所有,以機具原值入股到聯合社,聯合社享有經營權。聯合社將以貧困戶優先為原則,以1.5∶1的比例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進行分配,盡最大努力幫助脫貧。
聯合社成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牧民生活的口糧。理塘縣以青稞種植為主,由于面積廣闊、地塊分散,每年機播機收都無法滿足全縣需求,作業效果也不理想。“有了谷神聯合收割機,就能把牧民們從地里解放出來啦,他們可以去采蟲草、撿菌子,又增加一筆收入哩!”楊帆高興地說。
解決了溫飽,還要考慮發展的問題。“這些年,老百姓看到了機械化的便捷,他們也愿意花錢來購買農機作業服務。截至目前,我們接到了老百姓300多畝訂單。”不僅對外作業,還能跨縣作業。“以前合作社的機具不能覆蓋整個縣的作業面積,有了這批捐贈機具補充后,別說三個鄉,全縣都沒問題。”另外,楊帆所在的康藏陽光有限公司,也向三家合作社下了訂單,接下來將由聯合社完成作業,康藏陽光進行訂單回收,作業費拿給聯合社按股分紅。
家有良田萬畝,不如薄技在身。脫貧攻堅不是一味幫扶、一味救濟,應該在幫助和救濟過程中,讓更多的貧困人口獲得自食其力的基本技能,在脫貧中扶智,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農機化司緊鑼密鼓加大扶智力度。一方面,圍繞“三區三州”主導特色農業產業機械化生產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組、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有關專家走進“三區三州”相關市縣,開展機械化技術培訓、咨詢指導、機具現場演示等活動,促進提高當地農牧民學技術、用技術的意識、能力與本領。另一方面,根據當地實際需求,邀請四川省深度貧困地區3縣9村農機化技術管理人員走出來,參加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及兩站舉辦的技術培訓。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立足于貧困用戶需求,通過授人以漁的方式,促進貧困地區農機化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有效途徑,強化產業扶貧,必將推動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找準突破口,推動產業“造血”
扶貧工程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體系。真正的脫貧,是開花節節高,是自力更生、自強不息。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湖南省湘西州龍山縣,是湘西地區扶貧攻堅主戰場。農機化司黨支部的結對幫扶點——包谷村,便位于龍山縣茨巖塘鎮,脫貧任務艱巨。這個湘西山區的小村莊,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67人。
調研組在貧困戶姚金玉家中走訪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項復雜性、系統性工程,不只是貧困地區的事,更是全社會的事,必須積力之所舉,集眾智之所為。我們的心要熱起來,行動起來,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早在2018年11月,司領導帶領農機化系統同志前往包谷村開展幫扶調研工作時,與鎮村干部、合作社理事長、村民代表熱烈地交流著。
針對當地1400多畝耕地主要以人畜力生產為主的實際情況,農機化司充分發揮業務自身優勢,通過指導包谷村組建興泰農機合作社,發展機械化來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有關農機企業積極響應,向包谷村捐贈了拖拉機、履帶式水稻收割機、烘于機等價值50多萬元的農機。
包谷村把機具租賃給興泰農機合作社使用,每年有5.5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合作社還配套添置了育秧大棚等設施設備,對本村貧困戶耕地作業實行免費作業。興泰農機合作社年作業面積超4000畝,帶動51戶貧困戶和173戶非貧困戶發展種植業,對當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產生了積極影響。與此同時,包谷村在繼續發展糧食、烤煙種植產業同時,積極謀劃發展獼猴桃、茶葉種植產業,力求通過產業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與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以下簡稱“CSAM”)簽署《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協議備忘錄》,將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2019年6月,CSAM與農機化司一起來到包谷村進行調研,通過座談和現場了解2016年以來村里脫貧攻堅的成效和發展情況。
為深入貫徹落實部黨組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扎實推進定點扶貧縣黨建結對幫扶工作,2019年10月,CSAM全額資助組織湖南省龍山縣茨巖塘鎮包谷村村干部、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產業帶頭人等10人赴青島參觀2019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CSAM還協助為4位合作社理事長辦理了護照及相關各種手續,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本護照。下一步,農機化司將繼續攜手CSAM,幫助貧困地區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有勞才有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包谷村,不管男女老少都想辦法掙錢養家,在鄉村的田間地頭仍有七八十歲的老人辛勤勞作的身影。結對幫扶以來,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3100元提高到2018年突破1萬元,村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到2018年末,已脫貧61戶、245人,貧困發生率低于2%,全村的經濟總收入達到1960萬元,提前實現全村整體脫貧。 目前全村只有3戶共5人還未脫貧。今天取得的成績與農機化司的對口幫扶指導密不可分,實在是太感謝了!”2019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包谷村采訪時村支書張宏林激動地說道。
農機化司開展了大量探索性的增強內生動力的工作,不僅讓他們從物質貧困中走出來,還從精神貧困中站起來。針對包谷村黨員群眾活動場所面積狹小、年久失修、設備缺乏的情況,農機化司積極推動縣級財政投入100萬元對村部進行改建,部直屬機關黨委還撥付了10萬元專項黨費給包谷村黨支部,用于添置黨員群眾學習培訓、發展電子商務等急需的設施設備。經過建設,曾經矮小破舊的村部旁,一幢兩層高、400平米的新村部已經投入使用,“茨巖塘鎮包谷村村民服務中心”幾個紅色大字格外亮眼。村委會還用這筆專項幫扶黨費購買了會議桌、板凳、文件組合柜、空調、電子顯示屏以及電腦、投影儀等設備,確保了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在農機化司幫扶下翻新的包谷村農民服務中心
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
以前,新疆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阿克托格拉克村(以下簡稱16村)的農民都是在自己家的地邊上建造房屋,一家一戶分散得很。不僅如此,他們養殖的各種牲畜也都跟人住在一起,農民的生活條件、衛生狀況都非常差。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既不利于先進農機、農技的推廣,也無法將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種地賺不到錢,想出去打工又舍不得土地,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那時,這里是真的太窮了,有的家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家就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輪換著穿。
“這個村建檔立卡時的貧困戶有323戶,貧困人口達到1147人,全村2352口人的貧困發生率為48.6%,將近占了一半。更為關鍵的是,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之間收入差距并不大,要想讓這個村真正脫貧,與其說只是讓貧困人口脫貧,不如說是幫助整個村脫貧。”村黨總支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新疆農機局副局長歐興江說,作為駐村工作隊的隊長,在剛剛了解這個村子的情況后,真的感到壓力山大。
經過三年的發展,如今的巴楚縣16村真正實現了大變樣。村民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富民安居房,全村的適齡兒童都能入學接受教育,家家通自來水,戶戶通電,有飯吃有衣穿,有些條件稍好的家庭甚至用上了電腦和互聯網……駐村工作隊究竟用了什么“秘方”治好了這個深度貧困村的“疑難雜癥”呢?
堅強有力的組織執行,就是要把基層組織搞好,具體任務落實到基層崗位上。新疆農機局駐村扶貧工作組憑借多年在農機系統的工作經驗,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從土地規模化經營入手,引導農民成立了巴楚縣阿克托格拉克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加快推動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工作隊主導、農民自愿為前提,以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為紐帶,以發展優勢產業、帶動轉移就業為導向”的產業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如今,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達到6200畝,涉及農戶487戶。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壯大,也將最大的利益交給農民。我們按照500元/畝價格流轉土地,另外,再加上縣里給農民的280元/畝的種植棉花補貼,農民每畝地的收入可達到780元。
“2020年,我們計劃通過流轉土地、土地平整(老房子拆除后的建設用地改復耕地)使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增加至8000畝,讓村里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16村黨總支委員、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村黨支部書記、新疆農機安全監理總站的艾克拜爾·阿布力孜激動地說,“未來,我們將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增加就業,提高村民收入。同時,積極推動畜牧合作社的成立,促進16村的畜牧業發展。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我們還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加大村民教育,實現穩定的轉移就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能力建設,引導村民過上文明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農機化協會還聯合新疆、設施農業分會、山東農業大學分別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山東泰安等地舉辦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應用向南發展高級研修班、北斗導航精準農業向南發展高級研究班、設施農業產業大會和扶貧工作重點村支部書記和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學員中農機化系統對口幫扶區縣的縣駐村工作隊隊員、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脫貧創業園區負責人、村脫貧致富帶頭人、農民合作社技術員。
2019年7月,農機鑒定總站組織曲陽縣農業農村局、曲陽縣貧困村、曲陽西旦溝果業有限公司相關專家、負責人共同參加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舉辦的2019年環京津貧困農業品牌培訓班,了解綠色食品標志的有關政策、申報流程、以及申報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9至10月,分別邀請曲陽縣農業干部、幫扶村村干部、產業帶頭人等赴陜西、山東參加林果業機械化應用、貧困村農業產業帶頭人、畜牧業及經濟作物機械化應用培訓。
總站還充分發揮農機行業的優勢,在當地推廣普及高效植保技術。邀請深圳某農業航空企業赴曲陽開展果樹飛防活動,針對孫家莊西旦溝產業園內的蘋果樹和上下跑村的棗樹進行噴灑作業,果樹噴灑面積超百畝,助推果業增產增效。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一年來,農機化司帶領全國農機化系統廣泛開展扶貧開發工作,農機化精準扶貧工作交出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
脫貧只是基礎目標,農機化系統將穩定脫貧、穩定發展能力、提升脫貧成果作為下一步的攻堅目標,努力讓貧困地區逐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真正的振興。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