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為春耕送“錦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迅速組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做好抗擊疫情工作、發揮科技支撐作用。50個體系組織專家及時展開調研,掌握各個產業情況,科學研判疫情對產業發展影響,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并運用各種手段開展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為春耕備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據了解,目前,50個體系共形成調研報告239份,供各級行業主管部門決策參考,部分意見建議已被采納并用于指導春耕備耕工作。
同時,各體系根據疫情影響,結合春季農業生產,分區域、分環節有針對性地指導生產,切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例如,小麥體系組織專家在疫情中心區湖北省重點指導農技推廣部門做好條銹病的田間監測和統防統治;在疫情較重的河南、安徽、江蘇3省重點指導開展有序生產和農資有序供應,及時發布春季小麥管理技術意見。目前,50個體系配合地方政府制定糧棉油肉蛋奶果菜茶等農產品生產技術指導意見、技術手冊共176份,為春耕備耕提供技術保障。
各體系還組織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站長時刻關注產業變化,指導農戶、企業等解決產業問題,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大宗蔬菜體系和特色蔬菜體系組織近百個綜合試驗站,通過輻射帶動的示范縣密切監控當地蔬菜生產、銷售情況,每周上報蔬菜生產和銷售等保供情況,同時指導開展蔬菜種子儲備。生奶牛體系組織專家指導養殖企業,通過增加生鮮乳飼喂、替代飼喂,以及調整配方、改變擠奶方式等措施,達到降產目的,緩解疫情期間飼料以及其他生產原料不足的難題。
疫情發生后,各體系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非面對面的“隔空”技術咨詢和培訓。目前,50個體系共制作疫情期間各類課件1509個、視頻294個,已在中國農技推廣、云上智農等公共平臺免費供用戶學習、下載。
據介紹,體系經過十余年的建設,研發了一批優質高效綠色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不僅極大推動了產業優質化、輕簡化、綠色化發展,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也為疫情期間春耕備耕提供了“體系解決方案”。水稻體系在疫情期間推廣的機械化種植技術因其高效低成本獲得了農民的青睞,如水稻機插疊盤出苗育供秧模式和技術讓立體空間育秧盤數從6盤提高到40多盤,出苗時間則從原先的5—6天縮短至2—2.5天,育供秧能力提高12倍以上;水稻機械精量穴直播技術,比人工插秧效率高50倍,比傳統的人工撒直播畝增收節支140元,有效解決今年育秧時間推遲、人工不足等問題。中藥材體系首席科學家黃璐琦院士大年初一帶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趕赴武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對病人進行治療,療效顯著,贏得廣泛好評。
由財政部和原農業部共同推動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自2007年啟動以來,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農產品、聚合產業鏈、聚集科技資源,打造了一支全天候支撐、全領域覆蓋、全身心投入的專家隊伍。該體系時刻瞄準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及時研究提出重大技術措施,推動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措施,促進技術措施落地,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產業發展的獨特“智庫”、解決產業科技問題的“突擊隊”和應急服務的“特別行動隊”。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