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農業農村計劃財務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之四
新一輪機構改革明確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負責農業投資管理工作,四川省積極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探索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推動鄉村振興專項債發行 2018年8月,四川省發行了第一期“2018年四川省瀘縣鄉村振興專項債券”5億元,成為全國首單鄉村振興專項債。之后,成都郫都區、眉山東坡區等地也相繼發行了鄉村振興專債。兩年以來,河南省鄉村振興專項債券項目入庫65個,發債規模340.57億元;已發行37個,發行金額41.63億元。 其中瀘縣鄉村振興專債分兩期。一期項目建設期為2018年7月—2020年12月,總投資為30.31億元,計劃3年發行專項債募集16.32億元。項目預期累計收益39.94億元,主要是土地指出讓收益,收益覆蓋率為2.54倍。二期項目建設期為2019年—2023年,總投資為66.91億元,計劃發行鄉村振興專債融資25億元。項目收益主要來源于產業園白芷生態種植及深加工開發項目收入、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項目收入等5個方面,收益覆蓋率為1.54倍。 在專項債發行過程中,四川省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吃透政策紅利,盤活土地資源。2017年,市縣對專項債券發行的認識不足,申請發行積極性不高。四川省指導既是農業大縣又是產糧大縣、政府債務風險較低且有積極性的瀘縣,充分利用貧困縣土地指標跨區交易、宅基地改革試點等政策,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打捆包裝,發行首期鄉村振興專債,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實現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 二是整合資源要素,創新收益模式。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推進資源要素、技術、人才向園區集中,強化基地提升、品牌創建、加工配套和科技支撐,完善產業化帶動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集中打造優質現代農業園區,以項目建成后可用于經營的農業設施租賃和產業收入作為主要收益來源,支撐鄉村振興專債發行。 三是科學規范運行,傾斜重點領域。通過出臺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管理辦法和操作指引,明確發債條件和流程。通過加強與財政、發改等部門的溝通,首先對鄉村振興建設思路明確、措施合理地區在發債額度上進行重點傾斜;其次在審核專項債券項目入庫時,對于投向鄉村振興領域的項目,給予加分政策,優先審核入庫。 二、加強農業投資統籌整合 為解決各級財政投入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四川省全面開展涉農財政資金統籌整合,對交叉重復、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農業投資項目整合使用。 一是聚焦重點,整合省級財政資金。2017年起,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會同財政廳將省級財政農業專項整合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業公共安全與生態資源保護利用”兩大工程,重點支持七大方向。根據全省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打破處室界限,由計劃財務部門統籌整合省級財政資金,充分發揮資金集聚效應,集中財力辦大事。今年統籌整合省級財政資金28.98億元,重點推進全省“10+3”產業體系、380萬畝高標準農田、6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2個深度貧困地區農業園區、3000個農村廁所革命示范村和17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縣建設。 二是因地制宜,統籌中央財政資金。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總綱,以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為支撐,統籌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非畜牧大縣畜禽糞污治理、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聯合體培育等工作。2019年統籌中央財政資金10.56億元。 三是典型引領,創新資金整合方式。四川省情多樣,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不能“一刀切”,必須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典型示范、率先突破。通過深入調研,四川省提煉總結了一批統籌整合資金典型案例,推薦到市學習借鑒,引導全省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堅持工作推進機制一體化、資金整合管理科學化,打破行業界限、部門分割,在區級層面年平均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5億元以上,為全省整合農業資金投入發揮了示范作用。探索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助力全域鄉村振興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