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農業農村計劃財務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之三
強化農田建設投資管理助力河南建設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
河南省立足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投入873.2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占全省1.2億畝耕地面積的50.65%,占全省1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的61.63%,累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92億公斤,為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并先后跨上1200億斤、1300億斤兩大臺階做出了重大貢獻。河南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農田建設投資體制機制
在本次機構改革中,河南省基本實現了農田建設投資體制機制“三到位”:一是職能到位。構建了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管理新體制,初步建立了穩定增長的資金投入機制,為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河南建設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提供了有力的機制保障。二是資金到位。實現了原農業綜合開發省級配套資金、發展改革委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資金、水利廳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省級預算資金等三塊資金的集中使用。三是管理到位。初步構建了“政府領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省市縣三級管理隊伍已基本到位,總人數610多人,并已啟動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二、持續提升農田建設投資績效水平
河南省主要從六個方面著手,不斷提升農田建設資金使用績效:一是全力籌措建設資金。積極與省財政廳等部門協調落實地方配套資金,目前全省已到位財政資金80億元。二是科學分配建設任務。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三優先、一支持”的分配原則,結合各地耕地面積、“兩區”范圍、糧食產量、扶貧任務、工作績效、領導重視程度等因素進行測算,形成了全省農田建設資金任務分配意見,以省政府名義于4月初將590萬畝建設任務下達市縣。三是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按照“早著手、早規劃、早安排”的原則,精簡項目審批流程、減少資金撥付環節,于7月初將國家今年下達的預算內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61.36億元全部下達市縣,為項目單位組織招投標、及早開工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四是實行精細化管理。全面推行項目資金公示制,在項目建設前對項目投資、工程數量進行公示,項目建成后,建立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會監督;嚴格實行招投標制,項目全部實行公開招標;全面實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先撥30%預付工程款,單項工程竣工驗收后,再按規定程序由縣財政統一支付;堅持嚴格的項目竣工驗收制度,根據驗收結果實行獎優罰劣。五是加強資金日常調度。將督促指導貫穿項目資金管理全過程,重點對批復下達、招標投標、建設進度、竣工驗收等關鍵環節的資金使用,實行動態監管。今年以來,河南省已下發資金報賬進度調度通報5次,已按國家農田建設項目定期調度要求上報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進度情況報告。六是助力脫貧攻堅。今年河南省對36個國定貧困縣共安排36.4億元,占比40.5%;指導貧困縣圍繞產業發展多渠道整合涉農資金,集中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形成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河南省還通過培訓會議、印發文件等多種方式,不斷強化干部職工的廉潔意識,嚴肅廉政紀律和財經紀律,壓實廉政責任,防范農田建設項目管理風險。
三、探索創新農田建設籌融資模式
河南省積極探索利用金融和社會資本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投融資機制改革。目前,重點探索兩種模式:一是利用金融資本模式。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農發行河南分行合作,探索使用銀行貸款破解農田建設資金缺口問題,將以省政府名義出臺指導性意見,按照“一縣一策”的原則,探索以縣為單位組織實施貸款的可行性路徑。二是引入社會資本模式。鼓勵市縣結合實際,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比如,寶豐縣通過與省水利投資集團下屬的水谷公司合作,寶豐縣政府以各級財政補貼資金6150萬元作為政府出資,水谷公司出資1.395億元,成立寶豐水投公司,按5000元/畝的標準建設2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入,雙方按約定比例進行收益分成。河南省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落實,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