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農業農村計劃財務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之一
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
重慶地處西部,“三農”領域欠賬較多,“補短板”任務十分艱巨,在自身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要研究解決錢從哪里來、怎么用、如何投、怎樣管的問題。近年來,重慶市農委與財政、發改、金融等有關部門一道,認真落實“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的要求,積極開拓渠道、改進方式、創新機制、強化監管,努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
一、堅持“財政+撬動”,做大投入總量
加大農業投入,“財政優先保障”是前提,“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是關鍵。重慶市農委堅持公共財政和市場化運作“兩條腿”走路,在“三個投入”上狠下功夫。一是增加財政投入。新增財力優先保障“三農”,近3年投入年均增長7.4%,今年達到85億元。建立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專項,每年預算安排不少于10億元,目前已累計投入60億元。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今年規模達到16億元,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二是撬動金融投入。成立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以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財政安排貼息貼費專項資金,以擔保方式撬動銀行每年放貸30多億元,截至目前已為2.5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近200億元,擔保服務實現涉農鄉鎮全覆蓋。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開發險種36個,財政補助75%以上,2018年實現保費5.8億元,保險金額520億元。三是引導社會投入。建立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機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化產業基地、設施農業等給予最高不超過項目總投資30%的補助,財政補助資金撬動放大2.3倍。建立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獎補機制,財政資金給予村集體項目投資50%左右補助。開展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近4年累計安排近40億元資金支持農業全產業鏈建設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20多億元。
二、堅持“統籌+切塊”,創新投入方式
深化“放管服”改革,合理劃分市和區縣事權,堅持“統分結合”,將市級農業產業發展資金按5:5比例分別由市級統籌和切塊安排到區縣。在統籌資金使用上,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集中扶持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重點品牌發展。在切塊資金使用上,指導推動區縣農業發展資金與本級涉農資金整合,主要用于當地區域性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突出抓好14個國貧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把統籌整合資金管理權限下放給區縣,將中央確定的17項、市級16項專項資金納入統籌整合范圍,建立起“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近3年來,試點區縣整合資金327.5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堅持“規劃+項目”,突出支持重點
重慶市農委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確定3年重點項目71個,計劃總投資2350億元;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5年內實施重大工程54個,規劃總投資3087億元。根據行動計劃和戰略規劃,逐年安排落實資金投入。其中,清單化、對象化支持“十百千”工程建設,培育10個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上千億元的支柱性產業,扶持壯大1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發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100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支持2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每個每年補助2000萬元;支持鄉村振興6個綜合試驗示范區縣和5個單項試驗示范區縣,每年分別支持3000萬元、1000萬元。同時,堅持市和區縣聯動,建立全市鄉村振興招商引資項目庫,目前儲備重點項目193個、預計投資1377億元;今年簽約項目84個、協議投資572億元。
四、堅持“考核+評估”,提高資金績效
重慶市農委著力完善管理辦法、健全管理機制,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績效目標清單”的管理方式,針對項目投向,明確區縣重點任務和績效目標。今年對2018年中央和市級14個大專項開展績效考評,覆蓋面達100%。對中央現代農業專項資金、市級特色效益專項資金、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等,委托中介機構實施重點績效評價。對鄉村振興試驗示范、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等委托第三方開展中期評估。將考核和評估評價結果,與切塊到區縣的資金安排掛鉤,對實施效果好、管理規范、績效考評優良的,下一年度進一步傾斜支持;對問題突出、績效差的,按其發生數額1:1扣減下一年度專項資金,確保有限資金發揮出最大效益。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