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創新引領 實干興漁 努力推動寧夏漁業綠色發展
寧夏區認真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和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
重政策、抓規劃,頂層設計促發展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后,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自治區副主席王和山作出批示。區農業農村廳迅速行動,把及時、科學制定相關政策作為推進漁業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組織相關專家和人員,牽頭起草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漁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通過反復修改完善,于8月2日出臺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生態環境廳 自然資源廳 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廳 科學技術廳 商務廳 工業和信息化廳 市場監督管理廳 寧夏銀保監局關于加快推進全區漁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同時,加強對13個縣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落地情況進行督導,有序推進禁止養殖區內養殖清理與拆遷工作。加快市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科學規劃允許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目前規劃初稿全部完成,預計年底均能實現政府發布。
重創新、挖內潛,激發活力增效益
一是創新“寬溝深槽”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和池塘微流水循環水養殖、玻璃鋼循環水養殖技術,創新出了稻田鑲嵌流水槽/玻璃鋼循環水生態種養“寧夏模式”,平均畝產效益達到4000元以上,是單種水稻(畝均效益282.4元)的14倍以上,實現“畝產千斤稻、千斤魚、萬元錢”的良好收益;近年來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69萬畝,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4個(全國總共77個)、“蟹田米”“稻田蟹”“稻田魚”等品牌23個。
二是深度挖掘“塞上江南、魚米之鄉”文化內涵,打造了西夏區稻漁蘆花小鎮、賀蘭常信“稻漁空間”等一批集稻田養漁、養蟹、養鴨等農事活動觀賞和體驗、休閑娛樂及垂釣餐飲、婚紗攝影、稻田景觀圖案觀賞、農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研學游為一體的稻漁產業強鎮,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效果顯著。
三是總結寧夏“6:2:2”淡水魚養殖政策性保險運作經驗,探索開展了“保費滾動”式漁業互助保險,擔保貸款、“兜底”賠償與“平安”獎勵一舉三得,大大激發了養殖戶的參保熱情和養殖信心,確保了漁民的生產生活。重監管、求質量,安全發展促穩定一是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相結合,強化屬地主體責任,加大投入品監管力度,嚴厲查處生產、銷售中添加和使用各種違禁藥品的不法行為;加強養殖水域環境、投入品及水產品的檢測檢驗力度,提高檢測頻次,擴大檢測監測參數,保障寧夏水產品“從塘口到餐桌”的安全。在全區設置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點80個,監測養殖品種9至15個。近年來累計檢疫外調和本地水產苗種950批次12個品種68.1億尾(頭);抽檢產地和市場水產品2010個,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在國家要求標準之上。
二是扎實推進水產健康養殖。以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為抓手,健全生產記錄等養殖管理制度,推廣健康養殖技術,累計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8個,面積達到15.8萬畝。
三是加強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累計認證綠色水產品38個,地理標志水產品2個,有機水產品4個,水產品質量檔次進一步提升。
附件:
標簽:
上一篇:中國海洋捕撈漁業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