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園藝產業發展模式 促進農民增收 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各地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探索、勇于創新,推動園藝作物產業提質增效,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涌現了一批創新成果和典型經驗。
山東莒縣“夏蠶冬菇”模式提升綜合效益
山東省莒縣地處魯東南地區,位于日照市西部,植桑養蠶歷史悠久,現有桑園面積3.5萬畝,年養蠶5.2萬張,年產鮮繭300萬公斤。近年來,莒縣立足桑蠶產業基礎,利用夏蠶收獲后的閑置大棚在冬季種植食用菌,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脫貧。
“夏蠶冬菇”技術模式主要是應用秋蠶養殖后的閑置期,在養蠶大棚里種植蘑菇。每年5至9月份,用桑葉在大棚內養蠶,10月到翌年4月用桑枝在大棚內栽培食用菌。應用該模式,1畝桑園的桑葉可年產蠶繭350斤,純收益3000元;桑枝用于生產菌棒,一支菌棒可年產食用菌5茬,一個大棚可放置菌棒1.5萬個,年純收入16萬元以上。
莒縣依托“夏蠶冬菇”模式,大力發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出“霜桑葉茶”、桑椹飲料、蘑菇醬、蘑菇餅干、桑葉粉饅頭以及“菌渣有機肥”等產品,實現了大棚全年使用、桑枝循環利用、蠶桑和食用菌全產業鏈開發,為農民增收脫貧增加了新動能。
湖北夷陵“四大行動”助推柑橘產業提質增效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是傳統柑橘優勢產區,現有柑橘面積32.1萬畝,產量60萬噸。近年來,夷陵區立足資源稟賦,實施“四大行動”助推柑橘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園藝產業轉型升級。
——結構調整行動。通過高接換種、重新建園等模式,累計實施品種結構調整5萬余畝,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品種結構比例達到2:4:3:1。
——“三增三減”行動。大力實施“增產、增質、增收、減肥、減藥、減工”行動,建設標準橘園16萬畝,集成推廣了一批綠色、省力化高品質栽培技術,化肥、農藥用量減少15%,有機肥專用肥增施30%以上。
——節會促銷行動。堅持舉辦湖北宜昌(夷陵)柑橘節、宜昌蜜橘推介會等節會活動,搭建企業、客商和市民的交流平臺,實現“以橘會客,以節促銷”。
——橘旅融合行動。建成橘旅融合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個,柑橘特色采摘園16個,柑橘產區農家樂達到253家。
湖南汝城“三重保障”金融服務促脫貧
湖南省汝城縣將辣椒作為產業脫貧的突破口之一,巧用活用財政資金實施“三重保障”,農戶發展辣椒產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高漲。
——保種苗供應。縣政府統一購置辣椒種苗,無償發放給有種植意向的農戶,其中貧困戶的種苗資金從扶貧資金中列支,非貧困戶的種苗資金從產業發展資金中列支。
——保風險抵御。縣政府統一對貧困戶的辣椒產業發展項目進行農業保險集中投保,規避自然災害對辣椒產業的影響,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
——保托底收購。縣政府遴選有實力、有技術的龍頭企業,全程開展技術指導,擬定收購保底價,隨行就市保底收購辣椒產品。
2019年,全縣14個鄉鎮217個行政村共落實辣椒訂單種植1.55萬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訂單面積1.22萬畝。預計畝均收入9000元,總產值達到1.39億元。
(經濟作物處供稿)
附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