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質量管理擺脫成為空架子,事后諸葛亮的尷尬境地?
質量管理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經常是浸泡多年而其實根本沒有真正了解到其中的真意。如果我們想要真正成為一家無困擾的、預防為主的公司,就需要每個員工都真正了解質量的內涵。
如果你們公司的質量管理人員還抱著“質量是檢驗出來的”這種的思想,那么你們公司的質量管理的思維模式大概還停留在一百年前。但毋庸置疑的是,檢驗是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檢驗的目的是什么?
檢驗是為了不檢驗而檢驗。這話看似拗口,但卻折射出質量人的終極追求。曾經有做質量管理工作的人這樣開玩笑地說“做質量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最后把自己開除掉,因為如果人人都是檢驗員,人人都是質量管理者,那就沒有必要單獨設立一個質量部”。這就好比如說軍人失業就不會有戰爭,醫生失業意味著疾病消亡一樣。我們需要抱有這樣美好的愿望,或者把它當做一種追求。
我們在看一家公司的質量管理水平高低,其實不用去做一次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只需要從這家公司的領導者在談論關于質量管理的話題中有多少次提到預防,有多少次提到持續改進,那這家公司的質量管理狀況怎么樣就基本清楚了!
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工廠企業,只是把質量管理等同于質量檢驗,甚至直接把質量部稱之為質檢部,將質量部門的功能閹割化。質量部門每天面對著一堆的“尸體”一籌莫展,對如何改進和預防不良事故的發生卻無暇多顧。此情此景常引以為憾事!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ISO9001是個好東西,但是從沒有說哪一家公司因為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就能變得“高大上”了的。那么又是為何質量管理體系會處于這樣一種客戶不信,管理者不屑,員工不解的地位?其實總結來說就是:體制問題。
但即便是如此的不堪,每家公司仍然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樂此不疲,因為這已經超出了體系認證本身的范疇,而是上升到了面子的問題,就好像你沒有體系認證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樣。至于里子,是不是對公司有所助益,是不是能增值,那可能不是考慮的重點。
那么,我們又應該怎么去做,才能真正的實現質量體系管理的有效性,讓質量管理擺脫成為空架子,事后諸葛亮的尷尬境地?
1、把“寫所需,做所寫,記所做。”的原則落到實處
編制質量體系文件(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員工的工作,員工是否自覺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開展工作,是評價有效性的量化指標之一。重點要突出系統性、實用性,“寫所需,做所寫,記所做。”,對質量記錄采用表格的方式操作,會取得很好的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