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影響質量的因素:人
因素一:人
在影響質量的因素中,人是最具可塑性,最具變化性,最不易控制的因素。
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中對人力資源的相關要求:
6.2 人力資源
6.2.1 總則
基于適當的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應是能夠勝任的。
6.2.2 能力、意識和培訓
組織應:
確定從事影響產品質量工作的人員所必要的能力;
提供培訓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滿足這些需求;
評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確保員工認識到所從事活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為實現質量目標作出貢獻;
保持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的適當記錄。
ISO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中對人力資源的相關要求:
7.1 資源
7.1.2 人員
組織應確定并提供所需要的人員,以有效實施質量管理體系,并運行和控制其過程。
7.2 能力
組織應:
a)確定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員所需具備的能力,這些人員從事的工作影響質量管理體系績效和有效性;
b)基于適當的教育、培訓或經驗,確保這些人員是勝任的;
c)適用時,采取措施以獲得所需的能力,并評價措施的有效性;
d)保留適當的成文信息,作為人員能力的證據。
注:適當措施可包括對在職人員進行培訓、輔導或重新分配工作,或者聘用、外包勝任的人員。
7.3 意識
組織應確保在其控制下工作人員知曉:
a)質量方針;
b)相關的質量目標;
c)他們對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貢獻,包括改進質量績效的益處;
d)不符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后果。
7.4 溝通
組織應確定與質量管理體系相關的內部和外部溝通,包括:
a)溝通什么;
b)何時溝通;
c)與誰溝通;
d)如何溝通;
e)由誰溝通。
一、管理的變遷:
地的管理→錢的管理→人的管理
地的管理:民以食為天,在農耕時代,土地是滿足人類最基本生活需要——食品的基礎,管理好了土地,人類才能生養作息。
錢的管理: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生命得以延續,就開始追求物質享受,當物質缺乏賣方控制市場時,有錢投資是最重要的,而且這時的產品工藝簡單,技術含量低,所以錢的管理在這個時代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人的管理:當物質逐漸豐富,信息傳遞快,觀念更新快,人們的需求開始多樣化,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產的技術性越來越強,除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個別行業外,社會已經完全是買方市場。
有錢投資就能賺錢時代已經過去,產品不對路,產品不更新,長則三兩年,短則幾個月,就可以令一家企業從輝煌走向低谷,“各領風騷三五年”成了很多企業的宿命。創新成為這個時代的要求,產品要創新,技術要創新,管理也要創新。
同時,信息傳遞快,人的流動性大,些許疏忽和失誤可能導致一家企業的一蹶不振。
危機管理,食品安全防護,互聯網+,這些新鮮的名詞不斷出現,社會的發展對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危機管理只能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企業管理的根本應該是保證質量,降低不可預知的危機至最少化,或者是零,讓危機管理只是寫在紙上的措施。
創新靠人,完善的管理也靠人,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這個時代對管理的要求。
二、企業中人對質量的作用
人,從管理的角度分為決策者、執行者和操作者。決策者決定組織的方向,執行者負責為達成決策者指定的方向提出具體措施并落實下去,操作者則是按照執行者的措施具體做事的人。
領導對質量的作用——一要重視(意識),二要有行動。
這里的領導包括決策者和部分執行者,是指企業或者部門的負責人,也就是“管人”的人。領導僅僅口頭上說重視質量,喊喊“質量第一,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等口號,是不會長期起到實質性作用的,關鍵要看他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夠不夠務實。
領導對生產實際的了解程度,對質量部門的支持程度和授權情況,對在質量和產量有沖突時所表達出來的態度,品管和生產有爭議時是否從事實出發,等等,都會對下屬人員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
執行者的質量責任:執行者在企業中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將決策者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措施,通過操作者來實現決策者的目標。
質量管理者的雙層身份——對上是執行者,對下是決策者,對質量目標是執行者,對質量體系和產品質量是決策者。
執行:依據企業的質量方針,實現企業領導制定的質量目標——如何取得領導的支持,取決于個人對上溝通能力等,對上級意圖的完整理解,得到充分的授權和信任,是開展工作的基礎條件。
決策:如何實現質量目標,決策要有執行者——如何給下級以支持,取決于個人的專業技術水平,管理風格和能力等,具有全員參與的意識,對操作者的培訓和理念灌輸都是非常重要的。
操作者(現場員工)對質量的影響:員工熟練程度,員工日常習慣,員工有沒有依照標準作業(未培訓、培訓效果差、明白但不執行),員工的體力與情緒(因不同的工作時間而不同),等等,都會直接影響產品質量。
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里,現場員工的質量意識、熟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質量,所以員工的管理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
人的管理:能力確認、培訓、考核(監督、評價、激勵與處罰)
關于人的管理,習慣上都是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而實際上,人的管理貫穿所有的管理環節,設備需要人操作和維護,原料需要人采購和驗收,工藝、作業指導書、管理制度需要人編制,工作環境也靠人建立和維護。質量是靠人來實現的,質量管理自然也離不開人的管理。
關于能力確認和考核,多以人力資源部門牽頭,培訓是質量管理部門日常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培訓工作應注意:理論培訓與現場指導/指正相結合,嚴厲批評和私下溝通相結合,工作和個人發展(學習,提高自身能力)相結合。
關于人的管理,網上流傳一篇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你想要什么,就該獎勵什么
人們會去做受到獎勵的事情。管理的精髓,確實就是這樣一條最簡單卻往往被人遺忘的道理:你想要什么,就該獎勵什么。
考核和獎勵,不但在年終,而且在平時,都是一個常盛不衰的話題。原因有兩個:
一是對于企業,如何考核員工業績、獎勵誰、懲罰誰,關系到如何向員工昭示企業的價值標準,關系到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員工,企業如何評價自己,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自身價值是否得到充分肯定,甚至關系到自身的去留。
二是如何客觀、公正、科學地考核和評價員工,以及對員工進行賞罰,本身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幾乎沒有哪個企業可以說自己已經充分地解決好了,無須為此煩神了。
最偉大的“不可能是新的”
美國有一個管理專家叫米契爾·拉伯福,是一個從車間成長起來的管理者。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他一直感到困惑的是:當今許多企業、組織不知發生了什么毛病,無論管理者如何使出“渾身解數”,企業、組織的效率還是無法提高多少,員工、部屬還是無精打采,整個企業、組織就像一臺生銹的機器,運轉起來特別費勁。
他也試圖從汗牛充棟的管理學著作中去向管理大師們討教,可還是一頭霧水,不明所以。最后有人告訴他,最偉大的真理往往最簡單:“當你不能理解一項問題時,就回頭去從最基本的來,你會發現一些答案的。最偉大的真理往往太重要了,以至于不可能是新的”。就這樣,米契爾·拉伯福回過頭去從自己的管理實踐中反復思索,最后終于悟出了一條他所說的“最簡單、最明白,然而也是最偉大的管理原則”。
管理的精髓
當今許多企業、組織之所以無效率、無生氣,歸根到底是由于它們的員工考核體系、獎罰制度出了毛病。拉伯福認為,對今天的組織體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礙,就是我們所要的行為和我們所獎勵的行為之間有一大段距離。
拉伯福辛辛苦苦發現的這條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就是:人們會去做受到獎勵的事情。
管理的精髓,確實就是這樣一條最簡單明白不過卻往往被人遺忘的道理:你想要什么,就該獎勵什么。古人早就發現: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論是古代的君王、官吏,還是今天的總統、經理,你獎勵什么,懲罰什么,無疑就是向世人昭示你的價值標準;你的下屬、員工,或者認同你的價值標準,努力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成為你所希望他成為的那種人;或者不接受你的價值標準,脫離你的企業、組織而去;或者就是陽奉陰違,投機取巧。還有第四種可能嗎?沒有了。
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建立自己正確的(即符合企業、組織根本利益的)、明確的(即不是模棱兩可、搖擺不定的)價值標準,并通過獎罰手段的具體實施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是管理中的頭等大事。
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拉伯福在實踐中有兩大發現:
一是你得到的是你獎勵的行為。你不會得到你所希望的、要求的、渴望的或哀求的,你得到的是你所獎勵的。
二是在嘗試著要做正確的事時,人們很容易掉入這樣的陷阱:即獎勵錯誤的行為,而忽視或懲罰正確的行為。
也就是說: